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5336|回复: 9

平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9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除晋语系以外,北方话均已丢平仄。普通话自称有平仄,是错误的)
数千年来,古人吟诗赋词必恪守平仄格律!若以“不必拘于平仄”绝杀平仄,恐怕不能服众,毕竟仍旧有数以亿计的人的语言存入声辨平仄,一些地区天然辨平仄。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平仄的起源[1]据陈寅恪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后,印度三声说传入中国,因为中印语音的比较区别,人们逐渐发现了声调。沈约受三声说启发,并结合琴韵音律,创造归纳出“四声”,并撰写《四声谱》(参见《诗词基本知识/席金友》)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之中:“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段文字的大意就是要求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使用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使音节错综和谐,即后世所谓的“调和平仄”。除“四声说”以外,沈约还提出了“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律的毛病。 “四声说”、“八病说”在诗歌声律提出了规范和创作模式,虽然其规定极为苛细,一般人不能完全做到。不过更重要的是,诗歌声律论的提出,为新诗体(律诗)的正式形开辟了通途。唐朝年,“四声”正式二元化为“平仄”,真正意义的律诗得以产生。平仄声二元化后,缺点甚多,因此,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几乎延续了1500多年。清末民初,陈独秀,胡适等人批判了平仄声的片面性[1]。随后孙大雨,闻一多等开始新诗格律研究。人们冷落了平仄声问题。浙江诗人王无童先生在《我对诗平仄的管见》一文中谈到:“音乐的低、沉、缓慢和高低的变化就产生悲哀。高、强、有力,节奏明显有连续,就产生昂奋进。轻、柔、平、和、有跳跃感,就产生轻松活泼。因此,诗歌只要进行音乐的朗诵,又大大超过汉语四声抑、扬、顿、挫,对诗歌产生音乐美的作用。”同样鲜明提出了“诗的音乐美不应局限于平仄格律”。
王融,刘韬,元竞等人究竟统计了多少句诗歌,而研究出错误百出的平仄呢?
  王融等人最可能统计的是汉、魏、南北朝的诗歌,发明平仄的其它人还研究了少量初唐的诗歌,而汉、魏、南北朝的诗歌都是以五言为主,再加上当时的研究资料有限,发明平仄的人累计读过的七言诗不会超过10000句。
  我们知道,古代总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等5种声调,如果是写七言诗,每个字都可能是五种声调的一种,5的7次方,累计有5x5x5x5x5x5x5=78125种声调组合,假设一种声调组合对应1句7言诗,那么78125种声调组合对应78125句诗,也就是说如果研究出古代7字句的声调层面的规律,样本至少是78125句七言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

  
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传统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平仄简表
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对联:(联尾)上仄下平
五绝
【1】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2】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3】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4】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
【1】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2】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3】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4】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
【1】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2】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3】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4】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
【1】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2】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3】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4】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意
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结
(1)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一。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也不尽然,粤语有入声,可张学友的《不老传说》
流传在月夜那故事  
  古:平通仄仄仄通仄仄 ◆事【去声四寘】
  今:平通仄仄仄仄仄仄 ◆事【十三支,(-i)(零韵母)】不合平仄规律。
(2)句末字的读音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二。普通话中不少字由于经过演变,字的发音本身就是错的。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3)音调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三。普通话的音调极为不自然,且没有“换调”系统。这使得诗词的平仄之韵难以体现?其实平仄有片面性,李白的《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平平平仄平
  
  疑是地上霜
  仄仄仄仄平
  举头望明月
  仄平仄平仄
  低头思故乡
  平平平仄平
  不合平仄。可证明平仄是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编辑本段平仄概述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话中的平仄
据陈寅恪的说法,四声是按印度三声说发展而来,由周颙,沈约等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四声,后经王融,刘韬,元竞等用不完全归纳法完成四声二元化,就诞生平仄。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仄音的处境
普通话的平仄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入声,且“平上去”三者的本音也有不少定位错误,如“上”字当无去声之音。今日中国南方地区(譬如吴地江南)的方言则天然有平仄。平仄是通过音调系统、舒促音来实现。意义上的普通话和古汉语差别不小,普通话无入声,而入声是最基本的仄音之一。入声尚存于一些方言之中,可不能当作划分平仄的标准。譬如一个“立”字,普通话为长[i:]音,而一些方言地区多为短音。
粤语有入声,可经典粤语歌《风继续吹》
  我劝你早点归去你说你不想归去
  古:仄仄?仄仄平仄?仄?通仄平仄 ◆去【上声六语】【去声六御】
  今:仄仄仄仄仄平仄仄通仄仄仄平仄 ◆去【十二齐,i,er,ü】
  不合平仄
但由于普通话普及,普通话不考究古汉语平仄之韵。可普通话不计轻声,一样可以把四声四除以二,形成二元化。只是四声二元化是从不完全归纳法角度考察的,这种主张具有片面性。遇到“新加坡”[2]愚公移山“”“自作自受”“本末倒置”这类词语,平仄就无法使用。
新加坡  
  古:平平平 ◆坡【下平五歌】
  今:平平平 ◆坡【二波,o,e,uo】
愚公移山  
  古:平平平平 ◆山【上平十五删】
  今:平平平平 ◆山【八寒,an,ian,uan,üan】
自作自受
古:仄仄仄仄 ◆受【上声二十五有】
今:仄仄仄仄 ◆受【七尤,ou,iu(iou)】
本未倒置  
  古:仄仄仄仄 ◆置【去声四寘】
  今:仄仄仄仄 ◆置【十三支,(-i)(零韵母)】
因为这类词语违背平仄交替律,不适合平仄体系。
编辑本段江南四声八调
(1)阴平/ 开,关
(2)阴上/ 撒,水
(3)阴去/ 胖,看
(4)阴入/ 杀,只
(5)阳平/ 鞋,爬
(6)阳上/ 戆,笨
(7)阳入/ 特,白
(8)阳去/ 混,帐
江南汉语(或说吴语)具有很深的汉语功底,这是历史条件决定的。西晋衣冠东渡,盛唐江南岸的诗词歌赋,富宋、刚明等时期毫无疑问的文化和经济中心。江南汉语是所有汉语方言中唯一拥有“强制性的规则连续变调”原则的语言,连续变调使得句子构成一个整体,不突兀不生硬,流畅自然。保留了较多古汉语音素,保留全部入声,浊音等。“连续变调”、“舒促音”“正确的平上去入”等构成了江南汉语(吴语)的“平仄系统”。汉语之雅当若此。但而今受普通话冲击较大。
例证如下:
一、《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xieh,入声仄,刚劲有力,非普语平声)。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lieh。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yueh。(句中,“十”读shih,入声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cieh。(句中,“白”读bah,入声仄)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mieh?
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queh。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xueh。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queh。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mieh。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中平平仄(韵)。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bieh。(国guoh,入声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韵)。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sieh。(石shih,入声仄;拍pah,入声仄;雪为尖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jieh。(一yih,入声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feh。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mieh。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韵)。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eh。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yueh。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duh”一定是入声仄;异变调为平,两异显别)
仄仄平平平仄仄,
每逢佳节倍思亲cin(尖音)。(“佳”可去声,“节zieh”一定是入声且是尖音)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遥知兄弟登高处,(“兄”可变调为去)
平平仄仄平平仄,
遍插茱萸少一人nyin。(“插”、“一”入声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四、《佳人》(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koh。(本诗所有韵脚都是入声字)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moh。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loh。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nyioh。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tsoh。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yioh。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soh。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koh。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dzoh。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oh。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cioh。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zho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九声
概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九声声调表
声调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阴平声 因 分 诗
2)阴上声 忍 粉 史
3)阴去声 印 训 试
4)阳平声 人 焚 时
5)阳上声 引 愤 市
6)阳去声 刃 份 事
7)阴入声 壹 忽 ~(失)
8)中入声 ~(噎) ~ 屑
9)阳入声 日 佛 蚀
(~)表示有音无字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潮汕话保留八音
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低(di1) 抵(di2) 帝(di3) 滴(dih4)

阳平 阳上 阳去 阳入
池(di5) 弟(di6) 地(di7) 碟(di8)

潮汕话有变音规则,但是写诗词时,在保持字原音调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较接近古韵八音的平仄。
锄禾日当午 55812(平平仄平仄)
汗滴禾下土 74545(仄仄平仄平)
谁知盘中餐 51511(平平平平平)
粒粒皆辛苦 88112(仄仄平平仄)
《潮州八音大字典》,《古汉语八音大字典》,包括后来的《康熙字典》都有评细的论述,象"一"字为zêg8(第八音),属仄声,"激,泣,湿,得,急…"都是仄声。
编辑本段姓名中的平仄
中文姓名中的平仄,有全仄的如李太白,有全平的如王羲之。也有仄仄平的如叶桂春,平平仄的如陈洪绶。平仄间的有刘德华(平仄平),仄平仄的有李连杰(杰字平水韵为仄声)和李玲玉等。
平仄格式的有张丽,仄平格式的有马明。仄仄格式的有叶子,平平格式的有张桥。
平仄是由语速加声带振动频率产生的,语速是可以改变的,声带的振动频率却是相对固定的,可参见下一段的平仄新论。
音节和谐不全在平仄本身,如新加坡一词就三连平。可大家不觉得它拗口。今天,我们讲平仄,强调的是平仄自然化,这样才能避免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
编辑本段工作原理
四声二元化,是统计学原理的应用。根据是四除以二等于二的公式,我们知道,平均数只能平均,不能离散,四可以等于2X2,,也能等于1+3,把四声分为两类,即有2:2,以及1:3等多种可能。因此,既有合律的音韵美,也有出律的音韵美。
古风和格律诗并存,证明了平仄与不拘平仄之争,沿袭了一千五百年。诗有诗律,词有词律,前人的格律,可能是后人的束缚。合律最好,出律也可,不能强求。各种中文声调,都可以四除以二,因此,中国各地发言都可以把声调问题分为平仄两类。
7字句,XaXbXcX, a字可能是平声或仄声,b可能是平或仄,c可能是平或仄,这样,我们随意写7字句,abc三字的8种声调(2x2x2),可能是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中的某种,只有平仄平和仄平仄,被部分人认可,也就是25%的声调结构被部分人士认可。
从数学上分析,平仄很片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平仄新论
平仄是指语速,平仄新论强调,建立自然的平仄,而不是书本上的平仄。顾炎武[3]最早提出相关的论点:「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见维基百科》」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顾炎武的观点,具有片面性。
在汉语里,平仄是指语速的快慢。韵母a大声读是a,小声读也是a,在分贝数大致相同情况下,a音比o音响亮。因为a的开口大。因此,平重仄轻不成立。
之所以,有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因为学术界对平仄没有实践性的认识引发的。从数学原理上,平仄是建立在不完全归纳法的基础上。站在物理学角度,我们可以通过歌诀,更好的理解平仄。
调型口诀(一)
起音高高一路平, 由中到高往上升,
先降后升曲折起,高起猛降到底层。

  声调
调型口诀(二)
阴平高高莫低昂,阳平从中往上扬,
上声先降尾再起,去声从高向下降。
通过口诀,我们可以坚定:平仄是指语速,正确认识平仄才能应用平仄,然而书本上对平仄的解释,多数不正确。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提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尽管他的理论是建立在明朝汉语体系,但也揭示了平仄新论。
平仄新论是平仄应用的依据,特别提醒,区分上下联,要看语境和横额,不能只讲平仄。平仄新论的建立,让平仄这一古老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
平仄新论,平仄自然化。
编辑本段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编辑本段易误用
一、场(下平七阳韵)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二、俱(上平七虞韵)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谊(去声)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四、茗(上声)
五、令: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六、思(作名词时读作仄声)
七、暇(去声)
八、教: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九、倾(平声)
十、惩(平声)
十一、癸(仄声)
十二、泡(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
十三、探(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但唐人亦有用作仄声者)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李白:送羽林陶将军)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十四、暝(仄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9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不错啊,在普及诗词知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